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年终记者会上说,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审查外国游客等签证申请人的社交媒体账号,你在微博上说了什么,都会被视作签证申请的审核内容。此言一出,舆论哗然。这一方面体现了美国情报工作的与时俱进,同时也反映了在信息化时代新型恐怖主义面前,美传统反恐手段的边际效应锐减。
自9·11以来,美国严把入口关,增加了在当时许多人看来明显侵犯个人隐私的措施和环节。我们不妨称这些措施为“物理安检”。“物理安检”对企图潜入美国本土实施恐怖活动的恐怖分子产生了极大震慑作用,能成功混上飞往美国航班的恐怖分子已经大为减少。但我们可以从最近发生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及美南加州枪击案中发现,发动袭击的恐怖分子已悄然变成了本地“土著”。也即是说,恐怖分子在入境前是揣着“殉道理想”而不是带着炸弹入境的,传统的“物理安检”在新式恐怖袭击面前效力全无。
心理学研究表明,自然人在网络社交媒体上记载的大量个人信息,看似内容庞杂、毫无规律,其实与自然人的心理性状密切相关。可以说,“微博”就是自然人在网络上的心理镜像。
但把“心理安检”纳入安全管理的常态化措施,困难依然不少。首先,“心理安检”的前提是自然人与网络人形成完全对接。自然人可以有一个或多个社交媒体账号,也可以通过使用虚假身份注册实现账户的匿名化、隐身化。面对不诚实的签证申请人,如何用技术手段确定他的社交媒体账号,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其次,“心理安检”不可能对签证申请人实现完全覆盖。当遇到非网民,或者从未使用社交媒体的网民,“心理安检”毫无用武之地。第三,“心理安检”有可能遇到有预谋的虚假心理镜像。恐怖分子为了实现潜入美国的目的,完全可以提前注册社交媒体账号,故意发布一些反映特定心理性状的误导性信息,轻松应对“心理安检”关。第四,“心理安检”作为一种心理学手段,只能追溯人的既往。“心理安检”忽视了心理活动的动态演进,无异于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美国采取一切可能的安检手段来保障本土的“绝对安全”,这种心态可以理解。但过于强调反恐之“术”,不检视恐怖主义产生之源,忽略反恐之“道”,只怕会落入越反越恐的境地。(来源:中华网)
通过如下方式登录: